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不曾匱乏 又怎能體會金錢

不曾匱乏 又怎能體會金錢

節錄一篇商周的文章,寫得有共鳴... 分享一下


窮出富小子

巴菲特、比爾蓋茲都說要上的一堂課

苗栗通霄,5個過年才有新衣的孩子,竟擊敗全國近1,200隊伍拿下理財比賽冠軍。匱乏,激發他們的企圖心,美國權威教育機構將匱乏列為理財教育第一課;唯有匱乏,能給孩子致富的力量!。

美國歷史最悠久的經濟教育組織──全國經濟教育委員會(NCEE),提出「五十一個中學生必須知道的理財概念」,開宗明義第一個概念,就是「匱乏」(scarcity)。

該教案對「匱乏」的定義是──因資源、財貨或能力不足,在限制條件下,達到想要的目標;「善用有限的資源或另覓替代方案,是理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匱乏,是理財教育的第一課。這一點,一群苗栗通霄的孩子,體會尤深。

五位烏眉國小六年甲班的孩子,七月初,他們組成的「理財專員夢幻隊」(後簡稱夢幻隊),打敗全國近一千二百支參賽隊伍,奪得花旗基金會舉辦的「小小理財達人」比賽,取得冠軍獎座與五萬元獎金。

五萬元,不到台北明星私立小學半學期學費,卻讓這群從來沒有零用錢的孩子,實現人生第一個大夢。他們的夢想是,爭取一筆獎金,讓全班二十三位同學,一起到台北玩一天。在告別童年、進入國中前,他們的夢想實踐了。

他們當中,兩名為外籍配偶子女,一位是隔代教養小孩,一位來自單親家庭。其中,一位家裡沒有自來水,暑假期間他必須每天幫父親到山裡提二十四公升的山泉水,做為家用;一位常因家長工作忙碌無法接送,須自行走一個半小時,趕在天黑以前,回到山上的家;另一位,則須獨自走四十分鐘回家。

在該校,他們並非特例。班上大多數學生從沒拿過零用錢,只有過年才買新衣,許多人從未到過台北,更不要說上才藝班、補習班。嚴格來說,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距離「投資理財」非常遙遠,因為根本「無財可理」。

按理說,他們的理財知識應該「先天不足」,比賽結果卻相反。為什麼?

他們,都來自單薪家庭……得靠比賽獎金、稿費累積存款

烏眉國小是複賽二十個隊伍裡,全校學生數最少、地區最偏遠、資源最不足的學校。比賽當天,多數複賽隊伍特地穿著自購隊服,「夢幻隊」五個孩子卻穿家中便服參賽。但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抱著必勝的決心,「如果沒有那五萬元獎金,而要跟家人拿錢,會有好幾個同學不能來台北旅行,」有著可愛劉海的小彤說:「全班一起去的感覺才好。」

「他們五個家庭全是單薪家庭,不是務農就是在工廠裡上班,收入不固定,」王克誠解釋,「班上其他家庭多數也這樣,資源很匱乏。」

匱乏激發他們的企圖心,選手們不但要為自己贏獎金,還要為全班贏獎金。五月中旬,六年甲班確定進入複賽後,王克誠每天課後便帶著「夢幻隊」進行特訓,學習雅虎奇摩股票網站、陪著看報紙,有不懂就問、每天操練計算複利題型。

拿到冠軍當天,他們完成全班台北一日遊的心願。吃涮涮鍋、逛百貨公司,但孩子們什麼也沒買。許多人是第一次吃麥當勞、第一次走進百貨公司,但他們的成就感與榮譽感,卻非物質可以比擬,「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有著尖下巴的寶弟說:「站在台上(領獎)的感覺真好!」

他們沒有零用錢,卻用比賽贏得存款、贏得自信。例如高個子的雅馨透露,她已有五萬元存款,全部都是靠比賽獎金、投稿稿費、獎學金,一點一滴累積而來。

自食其力,這堂富裕家庭再怎麼也教不會的課,他們卻刻骨銘心。因為匱乏,所以努力,贏得獎金與成就感,成為下次努力的動力,形成正向循環。更難得的是,他們懂得分享,珍惜比金錢更重要的友誼與幸福感。

場景,來到七月的花蓮。台北縣某所以雙語教學著稱的私立中小學,校長帶著學生進行八天環島旅行,第三天落腳花蓮山區內一座偏遠的溫泉旅館。其中一名學生發現零用錢已經告罄,立刻打電話向北部的爸媽要錢,大老闆爸爸獲悉兒子沒錢用,立即指派公司駐紮花蓮當地的業務摸黑開車上山,送三千元給愛兒。

「我八天下來,花不到一千元,」校長感嘆的說:「學校再怎麼教理財,只要父母用錢態度不一致,馬上破功。」

匱乏,是理財教育的第一課 投資大師索羅斯、羅傑斯皆匱乏之子

儘管,這名為愛兒送錢的父親,父愛絕對不亞於「夢幻隊」成員的父親,兩者年收入也可能相差百倍,但三十年後,哪個孩子發展較好?很難說。
匱乏產生的力量,也發生在當代主要投資大師身上。

投資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十四歲時,俄國人占領波蘭,身為猶太人的索羅斯全家必須化名,否則有被抄家的生命危險。當時為了生計,父親常叫索羅斯到龍蛇雜處的黑市兌換金錢和珠寶,以賺取家用;由此啟蒙他「商品價值隨市場供需而起伏」的概念,進而奠定他從不同商品中套利的技巧,打造他超過一百一十億美元的身價。

商品天王羅傑斯(Jim Rogers)因為幼時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百業蕭條,五歲就跟隔壁的老太太學習在高溫的烤板上烤花生,到棒球場上賣花生和飲料賺取自己所需,學習做生意之道。三十七歲便因賺到這輩子足夠用的錢退休,展開摩托車環遊世界之旅。

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因家貧,母親為累積他的大學教育基金,長年蒐藏郵票,結果當他大學入學前,母親發現她蒐藏的郵票的市價,比當年買郵票的價格還低!這件事情深深刺激了葛洛斯,也成為謹慎投資與控制風險的動力。

再富,也要窮孩子 學習「聰明匱乏」的四根理財釣竿

索羅斯、羅傑斯、葛洛斯,都是「匱乏之子」。

全球第一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公開表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我不會將自己的所有財產留給自己的繼承人,因為這樣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

清代名臣林則徐的祠堂旁也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他們都了解,匱乏感,能讓子孫脫貧致富,窮不過三代;欠缺匱乏感,則讓子孫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

然而,家庭富裕的父母,縱使了解匱乏是追求財富的原動力,卻很難讓孩子回到匱乏的年代。因此,更應該學習營造「聰明匱乏」,再富,也要窮孩子。

「聰明匱乏」並不是刻意拒絕、壓抑孩子,而是藉由聰明方法,讓孩子學習「克制欲望」、「記帳」、「節省」、「想要的自己賺」四大原則。與其授之魚,不如授之「漁」,這四大原則,正是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四根理財釣竿。這四大原則若在以下三種基礎上,更能發揮乘數效果。

其一、把孩子欲望轉化成學習動力。
今年暑假,邱明順兩個小孩吵著全家出遊,他立即答應,接著從網路上找到租車到桃園的優惠方案,決定目的地是桃園。然後他要求小孩訂定旅遊路線並且規畫預算,計算需要多少油錢、門票錢、餐費等,提出一份預算書,最後由邱明順拍板敲定。

「不能說NO(不)。說NO等於否定小孩心裡的欲望,到最後雙方會爭執、離題,父母容易屈服,」「但是父母要能把小孩要求轉化成學習的機會。」

其二、父母要以身作則。證嚴法師曾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自幼像海綿,觀察並學習父母的行為,如果要教會孩子理財,自己須先會理財。

其三、父母要說到做到。「父母為此多半會被冠上『狠心爸媽』的標籤,」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周瑞青說,「但唯有如此,兒女才能真正獨立、自由、開心。」她從小便告知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典禮的那天,就是家庭停止金援的日子。

鷹,為了學習翱翔萬里而忍受飢餓;馬,卻因嫌棄主人給的飼料不夠好,而被剝了皮。

西方諺語有云:「人必因熟悉匱乏而致富」(A man is rich when he once becomes familiar with scarcity)。與其讓孩子做先天的有錢人,不如讓孩子藉由匱乏感,成為後天的有錢人。

課本,只能教理財觀念與技術,卻難以讓孩子有理財動力。窮出富小子,理財教育第一課,學校不易教,唯有父母與環境,才是孩子最佳的理財老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