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育體系延續著工業時代的思維 用學校來量產適用於工業時代的人材
漸漸的把每個人的右腦都收起來 創意由100剩下1
著重於為企業培養員工的語言、數理及邏輯推理等等能力
分成各類科目專材培養
在高中選了第二類組 感覺與第一類組就劃了一道很深的溝
有時想像第一類組的美女如雲 就讓人覺得扼脕
然而這樣的結果讓自己漸漸的否定了所謂第一類組的能力
更不用說少而少之的藝術課程 當時就是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現今的社會呢 大學碩士一大堆 失業的更是不計其數
很多畢業生跨出校門後就完全不知所措
如今在這光速變化的時代 再以工業時期的思維經驗去作判斷及決定
就有如 上台北捨高鐵就單車一般完全跟不上時代
漸漸的 好好唸書 考上好學校 畢業後就會有好工作的口號 愈來愈不適用
當你是這教育體系下量產出來的產品 最終就只能比價
每個所謂的聰明人都是同一類型 你只能比別人聰明 不然就是比別人便宜
在讓天賦自由裡的末二章 提到了餐飲業的速食店與米其林來比喻 真深得我心
速食店所有一切都有標準流程 所以在每個地方的品質都相當整齊
因而差異化相當小(除了些微調整當適合地口味的動作外)
所以有個好系統下 執行者就相對的較不重要
然而米其林的評鑑是不干涉餐廳的經營 不會限定產品的種類作法等等 所以每間餐廳都能保有其特色
現在的教育制度是否該調整 不再以工業時代的思維而進入資訊時代
現在大量量產的畢業生 就好像網路拍賣上出現的同一商品的大量不同賣家一樣
除了少數老字號的網路店家已建立良好的服務品質外 其餘的絕大部份都以價格競爭為主要工具
再加上台灣國際化的腳步 一些大企業家很自然的會往同工少酬的國家發展以創造更高的利潤 這才對得起股東
在投資理財上其實也是該以米其林方式來發展
諸多人 妄想去模仿他人成功的方式 然而每個人所在的時空背景 環境及每個人的獨特個性下的心裡狀況都不同
理應有屬於自己一套投資理財方式 他人成功的經驗是個導師 可以參考並提早修正一些潛在的錯誤
但並不能概括接受模仿
如今社會環境下 造就了相當多躍躍欲試的創業者 除了加盟體系創業者外
其餘的就得看自己的特色及服務大眾的品質差異性才能生存 尤其是網路創業者
貧乏的我一直沒有勇氣往前跨一大步 但卻在心裡反覆的思索這些問題
並在圖書裡找尋答案 整理自己的思緒 讓這條路能愈來愈清楚
看來若沒到我能大步跨出的那一天以前 似乎我的"分析大頭症"還無法確定痊癒了沒?!
Have a nice day!
Brues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